当前位置: 首页 >>关于阿特蒙 >>媒体报道 >> 正文

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阿特蒙医院特聘专家韩宝惠教授专访-如何解读肺原位癌?

发布时间:2021-06-29 浏览次数:
字号: + - 14

近日,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1版肺肿瘤组织学分类,原位癌与肺腺瘤样不典型增生统归为“腺体前区病变”。很多患者对此都有所疑惑,原位癌是否被正式消除“恶”名,彻底移出恶性肿瘤的分类?对于癌患者而言,究竟应如何正确面对,科学处理?近日,《上海大众卫生报》专访了韩宝惠教授,为我们进一步解读肺原位癌。上海阿特蒙医院特聘专家韩宝惠教授专访专家介绍

韩宝惠医生

韩宝惠

从事呼吸内科临床诊治数十年,具有丰富的肺部肿瘤诊断鉴别经验。擅长肺癌诊断、鉴别诊断、多学科治疗,对肿瘤生物免疫及靶向治疗研究具有特长。

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阿特蒙医院专家门诊 周三下午

下文转自6月15日《上海大众卫生报》

如何解读肺原位癌

让人害怕的肺原位癌,常与肺部磨玻璃结节如影随形,“结伴”出现在CT报告上。

近日,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1版肺肿瘤组织学分类,原位癌被正式消除“恶”名,彻底移出恶性肿瘤的分类。自此,它不再属于腺癌范畴,而是与肺腺瘤样不典型增生统归为“腺体前区病变”。

那么,对于肺原位癌患者而言,下一步应如何正确面对,科学处理?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宝惠主任医师提醒,大多数肺原位癌的生长极其缓慢,70%~80%可长期稳定,只有10%会朝微浸润腺癌发展。患者既不必恐慌,也不可懈怠。

不必恐慌。原位癌发展缓慢,预后良好

门诊中,肺原位癌患者常常误将癌症的“帽子”扣在自己头上,急于寻求手术治疗,以消除隐患。“新的分类,为肺原位癌的保守治疗提供依据。”韩宝惠认为,这对于患者而言,无疑是一个福音,手术不再是di一选项。

肺原位癌在CT下的表现通常为5~30毫米纯磨玻璃结节,密度均匀,CT值在-600以下,无血管进入。韩宝惠补充,当肺原位癌超过10毫米时,就要与微浸润腺癌进行鉴别。目前,肺原位癌的治疗方式通常以观察为主,如果发生改变或存在转为微浸润腺癌的可能时,再考虑手术切除。患者在选择手术治疗前,需由专科医生全面考虑手术的必要性、风险以及获益,同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交流。

门诊中,一些患者将肺结节混为一谈。对此,韩宝惠指出,肺结节通常分为实性结节、磨玻璃结节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性磨玻璃结节。临床对三者的处理手段不同,前期需要进行鉴别,由专科医生结合病史,排除基础疾病引起的免疫性肺炎,或短期采取消炎治疗并在一个月内复查,对于未消退、未改变的结节,进一步检查干预。

目前,胸科医院开设肺部多发结节的多学科诊疗门诊(MDT),集合影像科、呼吸内科及胸外科的专科医生对小结节进行检查评估,根据结节大小、密度等情况,结合患者个体因素,判断定期随访观察还是手术干预。

不可懈怠,观察动态变化,坚持终身随访

尽管肺原位癌不再属于癌的范畴,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完全放松警惕,或是将其视为与肺炎性结节、结核结节等类似的良性结节。

韩宝惠提醒,从正常组织到癌前病变再发展成癌症阶段,往往需要很长的过程。临床上,仍有10%的肺原位癌患者会随着时间推移,最终发展成微浸润或浸润型肺癌。因此,患者不可懈怠,坚持定期随访、动态观察是关键。

韩宝惠建议,患者初次发现肺原位癌后,应根据专业医生建议,制订相应的随访计划,通常建议每半年至一年接受一次CT检查。同时,医生将遵循新的指南,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,提供个性化防治方案。他特别强调,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利于肺癌的早诊早治,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。

《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(2020版)》提到,年龄45~74岁,吸烟量≥30包年(即每天抽烟数和抽烟年数相乘,得数≥30;如已戒烟,戒烟时间不超过15年)的个体,推荐参加低剂量CT肺癌筛查。此外,年龄50岁、吸烟量≥20包年,且有一项其他危险因素的,也被列为筛查对象。具体包括:氡、石棉等长期接触史;个人肿瘤史、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;肺部疾病史;长期二手烟接触史、长期油烟吸入史等。随着我国45岁以上人群肺癌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,建议45岁以上存在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接受低剂量CT筛查,结果无异常者此后每1~2年继续筛查。

为避免过度治疗,韩宝惠特别提醒,目前一些研究型的检查、人工智能解读CT报告等方式并不适合大众,随访应强调连续性、固定性和权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