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关于阿特蒙 >>媒体报道 >> 正文

韩宝惠教授点评肺癌三大热点——“靶向、免疫及联合治疗”

发布时间:2021-03-15 浏览次数:
字号: + - 14

    编者按:

    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而言,针对EGFR和ALK突变的靶向治疗是现今的标准治疗方案,然而获得性耐药不可避免,中位无进展生存期(PFS)约十个月左右。在此,我们有幸邀请上海阿特蒙医院名誉副院长韩宝惠教授结合第三代EGFR-TKI谈谈目前肺癌靶向治疗药物耐药的进展。

    肺癌靶向治疗耐药的主要机制及解决方法

    关于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耐药问题是个永恒的主题。如果突变驱动基因是阳性的,无论是EGFR-TKI还是ALK-TKI,当平均用药时长达十到十三个月左右,机体基本上都会产生耐药。

    导致EGFR-TKI的耐药机制很多,其中最常见的耐药机制是T790M的继发突变,约占总耐药比例的50%。此外,还有c-MET基因扩增导致旁路激活,腺癌向小细胞肺癌类型转化等耐药机制。所以当出现TKIs耐药时,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明确其耐药的主要机制,然后根据耐药机制来选择后续的治疗策略,而不能说一种TKI耐药了,就随便换用另外一种TKI,那是不精准的。因此,明确耐药机制对治疗至关重要。ALK-TKI的耐药问题也是一样,导致ALK-TKI的耐药机制同样有很多种亚型,包括耐药突变、旁路激活相关基因的扩增以及细胞类型转化等等。

    那么如何处理TKIs的耐药问题?例如针对EGFR-TKI耐药,考虑其耐药机制多为T790M突变,目前第三代EGFR-TKI中有一个非常特效的药物--奥希替尼AZD9291。它对T790M突变非常有效,而且PFS在耐药以后还能够达到十个月左右,可见奥希替尼对T790M突变引起的EGFR-TKI耐药能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。所以如果存在T790M突变的耐药机制,奥希替尼是shou选方案。

    其他的耐药情况要根据具体耐药机制来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,如针对小细胞类型转化,需要根据小细胞特征,选择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。针对ALK-TKI耐药问题,现有第三代TKI艾乐替尼对各种耐药机制引起的耐药都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,中位PFS超过十个月,针对ALK-TKI耐药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,且近期也将在我国上市,使得我们在克唑替尼耐药以后有一个很好的应对措施。

    但是就目前而言,包括EGFR-TKI和ALK-TKI的第三代TKIs价格昂贵。如果患者存在EGFR/ALK驱动型基因阳性,又应用单纯靶向治疗,那么在TKIs耐药以后还有个过渡方案,那就是选择含铂类药物的两联化疗方案,应该能达到不错的疗效。

    肺癌免疫治疗热点

    首先,肺癌免疫治疗还不够jing确,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精准。因为免疫治疗还无法像靶向治疗那样选择合适的人群,达到较高的有效率。所以,确切地讲,免疫治疗是半精准,离靶向治疗驱动基因阳性的精准治疗还有一段距离。

    其次,回顾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,美国率先开展肿瘤免疫治疗,从2011年di一个免疫治疗药物—CTLA-4单克隆抗体上市,至今已经七八年时间。我国在免疫治疗领域实际上并没有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,虽然也加入了国际多中心免疫治疗相关研究,但并没有像我们在EGFR-TKI领域那样起到引领作用。

    近几年,我国开展了多项关于PD-1及PD-L1药物的I期及II期临床研究,但缺乏真正的III期临床研究,在这方面还在继续开展工作。肺癌免疫治疗是未来的重要方向,但是要走的路还很长,免疫治疗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还缺乏数据。

    另外一方面,从国外现有的经验看,肺癌免疫治疗一般是针对难治型患者,即选择目前现有治疗方法均无效的患者,尤其是野生型,即驱动基因阴性的这一部分人群纳入研究。也就是说,免疫治疗是针对难治型肺癌患者的二三线治疗,如果二三线治疗取得成功,则推荐级别可前推,即免疫治疗可能会经历从三线到二线再到一线治疗,从单药到进行组合的一个过程。

    目前,国外批准了很多免疫治疗药物联合化疗药物的组合方案,这就大大扩展了免疫治疗的适应症和治疗窗,对于免疫治疗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预计将来会出现许多包含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案。据统计,真正符合PD-L1表达50%,又是TMB即突变负荷高的人群,在中国大概占10%左右。虽然针对这10%的患者采取单纯免疫治疗即能取得很好的疗效,但大部分人群还是需要采取联合治疗方案才能取得临床获益。

    肺癌联合治疗方案需强调安全性

    针对联合治疗安全性的问题,需要针对具体联合治疗的方案进行具体分析。目前关于联合治疗安全性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化疗,且大部分联合方案比较固定,一是培美曲塞加卡铂,另外一个是泰索帝或者是白蛋白紫杉醇,目前还没有扩展到其他的化疗药物。

    因此制定联合治疗方案需要非常慎重,例如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株单抗进行联合治疗,需要警惕此药的不良反应。贝伐株单抗是一种大分子单克隆抗体,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增加出血、蛋白尿等风险。

    对于驱动基因阳性患者,应用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,目前存在两大隐患:一是快速进展,国际上的研究发现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应用靶向治疗,不但无效,而且会出现爆发性进展,这个比例在这类人群中很高。

    第二就是对于内脏器官功能的损害。最近美国也叫停了几项关于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。其一是发现免疫治疗联合PD-1单抗出现间质性肺炎比例较高,且程度比较严重,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。还有一项是应用第二代ALK-TKICeritinib及PD-1联合治疗方案治疗ALK阳性患者,使肝脏毒性陡然增加。因为单药Ceritinib及PD-1出现肝毒性比例仅为1-2%,但这两种结合进行联合治疗引起肝毒性的比例超过37%,且出现致死性肝损害、肝功能衰竭的情况。

    因此,联合治疗方案一定要强调安全性,如果安全性不可控,则不能进行联合。我们需要将联合治疗方案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剂量,摸索出一整套安全有效的方法,因此开展多样化、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十分必要。

    专家简介

image.png

韩宝惠

    上海阿特蒙医院名誉副院长、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,上海市领军人才、you秀学科带头人,博士及博士后导师,医院药物试验管理机构主任,国务院特贴享有者。任中国临床肿瘤协会(CSCO)执行委员,CSCO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主委,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委员,中国医师学会肿瘤专委会常委。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副会长,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。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委会副主委,主持及参加数十项国际及国内肺癌新药临床多中心研究,发表200余篇肺癌领域的文章,带教博士、硕士生三十余名。主编:《肿瘤生物免疫靶向治疗》等多部专著;参编专著10余部。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、第八届中国呼吸医师奖,多次获上海市医学科技二、三等奖。